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 / 家在南海

王东波:靠红色信念逆转黑白人生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04日 14:26 信息来源:山东省威海南海新区管理委员会 阅读次数: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1994年开办广告公司,2006年引进数字电影放映设备,2015年创建艺术团......初见王东波时,他被围坐在电脑、电子琴、麦克风、音响等一堆设备之中,和其他创业者一样,王东波眼里透着坚定的光,说起话来满脸带笑,一口雄浑的嗓音充满力量。

可谁也想不到,就是眼前这位谈笑间散发着满腔的热情的创业者却遭遇不公命运,自幼残疾。

当被问起是如何坦然接纳这种不公时,王东波没有直接道出原因,而是回忆起了自己童年。

1962年,王东波出生在南海新区小观镇东里岛村的一个红色家庭,“我父母都是党员,外婆也是一位老党员。”王东波说,其实那种不抱怨、不谋私的红色精神是他家血脉里相承的“红色基因”。

尘封的往事,在交谈间徐徐展开。“我父亲是一位刚正不阿满身能量的军人,也是我人生的导师和领路人。”王东波说,虽然幼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右腿残疾,但在父亲的影响下,这并没有让他的人生路程变得暗淡。

“我父亲曾经说过,苦难是生活给的考验,是想在奋斗中播撒热血还是在悲哀中洒落泪水都是自己的选择。”父亲的这番话成了王东波的人生信条。 1976年,王东波初中毕业,但他并不甘心因为生理条件的限制而让求学之路就此止步。他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别人两条腿走得路我拄着拐也能走,无非慢了点,辛苦了点,但我是坚决不会因此敷衍自己的人生。”于是,每当等到外出上学的朋友放假回家,王东波便向他们借来课本,8年的时间里,王东波自学了哲学、政治经济学、电子学、音乐、服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并且在农村待业的那些年,他利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技术义务为家乡的乡亲们维修家用电器、裁剪服装等。当谈起王东波,邻里乡亲都纷纷竖起大拇指。

1985年王东波参加工作,他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连年被评为民政系统的业务标兵和先进工作者。就在大家都羡慕他工作顺风顺水之时,王东波毅然辞掉安逸的工作,转身下海,成为当地头一批在广告行业“吃螃蟹”的人。

健全的人做生意都吃不了辛苦,很多人半途而废,何况一个身体不便的人。创业伊始,一切都是一片空白,无设备没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他自筹资金去北京购置计算机及打印、复印设备,不懂技术的他就买来大量书籍自学,在那段日子里他白天黑夜泡在门市里,白天边学边干,晚上埋头书堆里,经常是彻夜不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摸索他掌握了平面设计、丝网印刷、电脑及打印机复印机维修等技术,并把学到的技术免费传授给他人,带出了一批技术过硬、德才兼备的技术人才。他创立的电脑服务中心也在他的严要求、高标准的管理之下,由于服务质量好、信誉高,深得顾客的好评。2006 年,王东波又听北京的朋友说数字电影将成为新趋势,经过几天冷静思考后,胆识过人的他大刀阔斧,说干就干,立马投入大量资金引进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免费为农村送去高清数字电影,让老百姓能看到免费电影。创业这些年,王东升一直本着“保质量、守诚信”的生意经,一步一个脚印地把这条“生意路”结结实实地趟了出来。

王东波(左二)

2015年,王东波出资近20万元创建红歌经典艺术团。红歌经典艺术团后,王东波经常带领艺术团下乡,走进社区、敬老院,给百姓进行免费演出。这种不赚钱倒花钱的事对一个生意人来说可不是好买卖,但王东波却说,无关生计,这才是他一生最热爱的事业,因为致富后,他便一心想把支撑自己的红色力量传播给其他人。

2017年,王东波又在红歌经典艺术团的基础上创建了“飞翔之梦”残疾人艺术团。“我可以丰富残疾人文化生活,也帮助更多残疾人插上梦想的翅膀。”如今,艺术团已有成员30多人,残疾人占了一大半。王东波就像一株灿烂的向日葵,艺术团的其他成员总说,和王大哥待在一起,感受到的总是对人生的坦然和对命运的笑纳,没有一丝懈怠和不满。王东波笑道:“虽然身体残疾,但灵魂却能站得笔直,人生来就是来经历的,曲折和磨难也是人生的一种色彩。”